知识管理的一些想法

https://blog.tjdata.site/posts/d49191c7.htmlblog.tjdata.site/posts/d49191c7.html

作为一枚INFJ,经常会对效率工具进行反思。今天看了一本和知识管理联系不大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然后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备忘录+日历+提醒事项,配合ShortCut快速输入、Cubox聚集、Notion整理的一套系统进行整理和反思。给出三个核心的观点。

0x01 现有工具使用流程

对于现代互联网的工具的感受是,它无处不在,但是在光鲜亮丽的覆盖率之下反而更加暴露了各种信息交换不流畅的问题。你在Apple日历中设置的事项很难在安卓手机上看到,你在推特发的推文很难被同步到你的备忘录,你在豆瓣收藏的书籍也不会出现在亚马逊的购物中,你在PDF中做出的批注也难导出到你的Notion中…..

为了解决这些信息交流的问题,我们往往需要确定自己的工作流Workflow。通过自身的控制来更好的使用工具。当然当一个高效的工具出现的时候你也会开心的,比如看到Warp代替iTerm,时代毕竟是在发展的。电子工具的用途主要有三个:1. GTD日程管理、2. 信息收集、3. 信息处理

graph
classDef someclass fill:#f96
A[GTD : Get thing done]:::someclass
C(Calendar:Event)
R(Reminder:ToDo Schedule)
N(Notes)
C-->A
R-->A
N-->A
N-->C
N-->R

B[知识收集 Cubox]:::someclass
W(Wechat Helper)
API(Cubox API)
ALF(Alfred)
S(Short Cut)
W-->B
API-->B
ALF-->B
S-->B

NO[知识整理 Notion]:::someclass
DB(Database)
BD(Database2)

DB-->NO
BD-->NO

OUTPUT(Blog):::someclass
A-->B-->NO-->OUTPUT

img

总的知识管理

接下来介绍一些原则:

  1. 一元化原则:如果在这个地方找不到,那么其他地方也找不到
  2. 避免无穷原则:收藏很简单,但是清空很难
  3. 多思考,多输出:一件事情只有我们给别人能够讲清楚的时候,我们自己才能明白

0x02 一元化原则 – GTD系统的可靠性

GTD是在一本书中提出的概念,用于个人的任务管理的一种方法论。同样这里还会有其他很多的任务管理的方法。最核心的要素是Get thing done。那么如何知道自己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呢?原书给出作者思考的过程,这里介绍我目前摸索的对于日常事务的分类方法和实践规则。

首先事项根据主观和客观可以分为Calendar和Reminder,这也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1. Calendar:日历中发生的往往是一件Events(这也是macOS中的英文),它应该是一种不随个人意志发生的事情。比如国庆节、比如朋友的生日、比如上课、比如上课的DDL。这些事情的最大特点是发生完就结束了,不会有主动拖延这个概念。所以这个通常需要确定一个时间点
  2. Reminder:这个发生的是我们主观想去做的事情(Item),这些事项可以是“去买个便利贴”“完成某一件作业”“在DDL之前做完PPT”

但是对于不同的提醒事项也可以进行分类,经过可以经验可以分为

  1. Schedule:按照时间排序。规划好时间的事情,比如“明天早上9点新建一个论文文件夹”。在之前建立系统的时候,假如schedule设置太多,往往会导致自己完不成而逐渐拖延,所以这里建议计划一个星期会比较好
  2. To Do List:按照优先级排序。这里是想做的,但是没有规划好时间的事情,比如说“看《奥本海默》”,这类事情往往需要构建一个优先级,当自己的Schedule做完的时候,可以从TODO中做起优先级高的事情
  3. Deadline:按照时间排序。这里往往是一件事情的结束。代表的是一个过程。比如“下周一交作业”,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在“下周一”这个时间点完成作业,并提交,我们不可能等到下周一再去完成作业。所以这个建议设置Flag

到此为止我们的GTD系统已经可以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个系统往往会受到冲击:

  1. 不可靠性,收集在Calendar和Reminder中的事项并不完全。导致我们对系统的信任度不高,经常还会依靠自己的大脑来回忆事情。
  2. 懒惰性,假如Schedule的东西太多,而自己不去完成,会导致系统的任务越来越多而崩溃
  3. 缺乏激励性,没有办法给自己正反馈,导致系统维护困难。

这里给出一个建议: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一元化的原则,也就是在微信或者口头上获取一个事件,可以立马将其添加到自己的inbox,然后再对其分类整理。我们要充分信任自己的系统,因为GTD不仅是记录我们做了什么,还是一个帮助我们大脑记忆的系统。如果我们陷入回忆自己需要做什么的魔咒中,往往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graph
cal[Calendar]
re[Reminder]
E(Event sorted by time)
S(Schedule sorted by time)
T(To Do List sorted by priority)
D(DeadLine sorted by time)
cal --> E
re-->S
re-->T
re-->D

img

GTD系统

0x03 避免无穷收藏:Cubox

互联网将知识串联在一起的后果是我们可以无限的滑动,我们永远看不完Google搜索的结果、看不完微博的帖子、看不完商品的简介…在知识管理也是这样。互联网带来的有用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当我们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微信文章、或者诱人的博客、或者是B站大学的课程,往往会丢到自己的收藏夹中,然后不同软件中的收藏夹并不会互相沟通,唯一的共同点是逐渐增加但是从不清空。

所以将收集箱填满只是起点,终点是让收集箱回归空的状态。同样为了遵循“一元化”原则,希望可以将所有的知识和自己的想法收集到一个地方。并不想发生在微信收藏看文章、在B站看视频、在微信读书读想读的书、在浏览器看自己的read list,这样的劣势是不能整理。仿佛看完之后就结束了。

借助Cubox可以通过随机回顾来看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批注,可以将看完的东西分类放到架子(文件夹)中日后浏览,也可以将没有营养的归档或者删除。Review才是终点!

img

Cubox 快捷指令

0x04 输出和All in one:Notion

首先Notion作为知识管理的终点站在于其开放,它具有和其他系统联合并开放API,这样的开放性导致其可以综合其他内容。由此得到的后果是其可以作为所有知识收集工具的终点,同样它也是非常好的编辑器。

Databse是其最具特色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属性来对页面进行分类整理,将具有关系的页面根据Filter或Group来集聚,来达到自己系统管理的目的。

但是同样的在最终,在明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在自己收集很多知识之后,考虑如何将其讲明白,写出一份给别人看的博客才是获取知识的最终途径~

共勉